高温天气悄然来袭,中暑这个“隐形杀手”也进入高发期。掌握科学的预防、识别与急救知识,关键时刻能救命!
一、防患于未然:高温中暑预防要点
01避开高温时段
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(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避免外出)。必须外出时,缩短停留时间。
02做好物理防护
戴宽檐帽、太阳镜,穿着宽松、轻薄、透气的浅色衣物,涂抹高倍数防晒霜(SPF30+,PA+++)
03科学补水补盐
主动、足量饮水:不要等到口渴才喝!定时补充水分(如每小时喝一杯水),少量多次饮用。
补充电解质:出汗多时,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,避免只喝大量白开水稀释体内电解质。
04关注高危人群
婴幼儿、65岁以上老人、肥胖者、慢性病患者(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)、户外工作者、运动员等需格外注意防护,避免单独留他们在高温封闭环境(如车内)。
05营造凉爽环境
室内:合理使用空调、风扇,保持通风。如无空调,可前往商场、图书馆等公共避暑场所。
避免密闭高温环境:切勿将婴幼儿、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停驶的汽车内,车内温度可在短时间内飙升到致命水平。
06调整作息与饮食
保证充足睡眠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多吃蔬果,避免高油高脂食物。避免或限制酒精、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及咖啡因饮品(它们可能加速脱水)。
二、识别危险信号:中暑症状分级
中暑是渐进过程,越早识别干预效果越好!
01先兆中暑
大量出汗;
口渴、口干舌燥;
感到头晕、头痛、注意力不集中;
眼花、耳鸣;
四肢无力发酸;
动作不协调;
体温可能正常或略升高(通常<38℃)。
出现以上症状及时干预可避免恶化!
02轻症中暑
在先兆中暑基础上加重;
面色潮红或苍白、皮肤灼热(触摸明显发热);
体温升高至38℃以上;
出现恶心、呕吐;
皮肤湿冷、脉搏细速(心跳快而弱)、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。
出现轻症中暑需立即处理!
03重症中暑
热痉挛:
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、间歇的四肢肌肉(尤其是小腿)剧烈疼痛和抽搐,通常体温不高。提示身体严重缺盐。
热衰竭:
更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。极度疲乏无力、眩晕、头痛、恶心呕吐加重;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大量冷汗;脉搏细弱快速;血压明显下降;体温可能轻度升高(常在38-40℃之间);可能出现晕厥。
热射病(最凶险!死亡率高!):
核心特征1:
体温急剧升高至40℃以上(触摸皮肤感到烫手)。
核心特征2:
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:意识模糊、谵妄(胡言乱语)、嗜睡、抽搐、甚至深度昏迷。
核心特征3:
停止出汗:皮肤干燥、灼热无汗(注意:前期可能仍有汗,后期无汗)。
其他:
可伴有恶心呕吐、脉搏极快有力、血压可能先高后低、呼吸急促。可迅速导致多器官衰竭(肝、肾、心、脑等)。
关键警示:
一旦出现高热(>40℃)、意识障碍(昏迷、抽搐、谵妄)、皮肤干热无汗这“三联征”中的任何一项,必须立即意识到是极其危险的热射病,会危及生命,需争分夺秒呼叫急救并同时进行现场抢救!
三、争分夺秒:中暑现场急救步骤
发现有人中暑,特别是疑似重症时,请牢记以下步骤:
0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
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(如树荫下、有空调的房间)。让其平躺,解开或脱去紧身、不透气的衣物以利散热。
02快速物理降温
冷水喷洒/擦拭:
用冷水(非冰水)喷洒皮肤或用湿冷毛巾、冰袋(包裹薄布)敷在颈部两侧、腋窝、大腿根部、肘窝等有大血管经过处。也可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皮肤。
扇风降温:
用扇子或电扇加速空气流通和蒸发散热。如有条件,可用空调降低环境温度。
浸泡降温(谨慎使用):
在确保安全前提下(如有人看护),可将患者(除头部外)浸泡在冷水中(如浴缸),水温建议15-20℃,避免过低导致寒战。
注意:对昏迷、年老体弱者需谨慎,防止溺水或诱发心律失常。如无把握,优先选择前两种方法。
目标:
争分夺秒将核心体温降至39℃以下。
03谨慎补充水分
如果患者意识清醒、能吞咽且无呕吐,可让其少量、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(如淡盐水、运动饮料)。
绝对禁止!如果患者已昏迷、频繁呕吐或抽搐,禁止强行喂水或任何食物,以免呛咳窒息。此时重点在物理降温和等待专业救援。
04处理热痉挛
让患者静卧在凉爽处。轻柔地拉伸和按摩痉挛的肌肉部位,给予适量含盐饮料。
05紧急呼救与转运
对于所有重症中暑(尤其是热射病)、意识不清或持续呕吐、症状无缓解或持续加重的轻症患者,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(120)!
在等待救护车期间,持续进行物理降温措施,不要停止。
如患者呕吐,将其头偏向一侧,清理口腔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若发生抽搐,注意保护患者避免碰伤,但不要强行约束肢体或往嘴里塞东西。
06误区提醒
不要用大量冰块直接长时间接触皮肤,易导致冻伤。
不要给昏迷患者喂水或药物。
不要试图用酒精擦拭降温(可能刺激皮肤或被吸收)。
不要指望“刮痧”等替代疗法能替代核心的快速降温。
高温中暑,尤其是热射病,是可预防、可识别、需紧急处理的急症。预防的关键在于主动避暑、科学补液;识别的要点在于关注体温、意识状态和出汗情况;急救的核心在于快速降温、及时呼救。掌握这些知识,你我都能在炎炎夏日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。请将这份指南分享给身边人,让安全与清凉同行!
来源:健康东宝
上一篇:拒绝毒蘑菇,不做“菇”勇者——野生蘑菇中毒进入高发期,请谨慎识别!
下一篇:没有了!